元宇宙可解決土地問題?我應該在元宇宙買地嗎?
對於關注元宇宙新聞的人來說,虛擬土地的概念絕不陌生。誰購買虛擬地,誰開設虛擬店的新聞,在過去的一年經常出現。事實上,Sircle也在過去一篇網誌為大家介紹過虛擬土地的基本概念。還未了解虛擬土地是什麼,或是需要複習概念的讀者,歡迎按上方的鏈結重溫!
這篇網誌,我們將會進一步探究虛擬土地與「無限」 — 在虛擬世界,是否就代表會有無限的資源創造土地?「無限」與人氣又有什麼關係?Sircle這回就帶大家探究。
1. 元宇宙土地的「故意限量」與人氣
元宇宙土地的人氣可謂水漲船高。我們偶爾會看見新聞報道買土地的名人,有時又見Decentraland 或 The Sandbox 的土地交易創新高。2021年,元宇宙公司Republic Realm購買的The Sandbox土地便價值3.4億港元。到底怎樣才能令元宇宙世界的土地如此賣座?
說回首段提出的「無限」概念:理論上,Metaverse的土地架設在虛擬世界,只要有足夠的營運資源和成本,土地確實能趨於「無限」。即使非絕對無限,也比起現實世界(又或說地球)創造新土地的能力多出許多。按基本經濟學的道理,能無限提供的free goods是沒有價值的啊?為什麼這些土地可以賣至上億?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元宇宙土地並非無限。有的是人為,有的是受先天制限。

元宇宙土地的賣點其實和NFT一樣,都在於稀缺性價值。這些土地同樣以買賣房地產的形式運作,因此元宇宙開發公司作為土地創建者,在開發時便會指定這些土地的數量,例如 Decentraland整個生態圈只有90,000塊LAND,The Sandbox則為166,464塊。透過虛擬人物(avatar)在內穿梭會感覺一定走不完,但這些土地都是有限的。因此,官方限定土地數目,是賦予虛擬房地產價值的第一層因素。
但是元宇宙世界的地皮可數仍然很充裕啊,為什麼仍會有如此高價的虛擬土地?那就要談到第二項稀缺性價值的因素:人氣。如同在香港買樓,Not All LANDs are created equal。房地產的人氣會受各種因素影響,地價亦會隨之浮動。而在虛擬世界,這個波動可謂加倍:除了地理位置,建在旁邊的品牌,連帶利潤等因素外,虛擬土地的人氣(及價錢)亦會受官方放售日期(例如The Sandbox會分Wave 發放土地保持熱潮)、大型活動、虛擬貨幣市場等因素影響,因此市場變化亦更加大。以一句總結,便是「元宇宙世界的地皮即使可以無限,人氣卻是有限」。
為何說Metaverse是現實世界的延伸?根據Accenture估計,50%的消費者都預期會在數碼世界花更多時間。大部份人的零售體驗早已是逛實體店與網店的結合,Metaverse則以現實世界的逛街體驗為基礎,延伸至虛擬世界,即使遠在天邊,也能通過網絡擁有immersive的體驗。因此元宇宙與實體店不是互相針對,志在令一方消失的概念。實體店仍然是顧客體驗重要的一部分,切忌忽略。
2. 人們為什麼要買虛擬土地?
眾多大公司及投資者將目光放到虛擬土地,令不少人疑惑元宇宙地皮的吸引力。畢竟至目前為止,一般人都甚少到訪過元宇宙,或想過購買虛擬物業。因此,我們需要先了解商家買這些土地的原因:投資,以及發展。
先說說爭議性較大的第一個原因:投資。誠然,NFT的熱潮爆發之初,前所未見的升勢,令不少人認為元宇宙的市場充斥以短期圖利為目標的投資者,市場過熱。但虛擬土地發展需時,較大部分的投資者也是看好市場的長遠發展多於短期利潤的長線投資者。如福布斯報道所述,投資者都是相信虛擬土地會有更多人加入,未來的價值會更高,才選擇投放金錢,市場的成熟程度更見有虛擬土地「放租」的情況,足見其發展已達一定程度。
但是投資畢竟是投資,無辦法確保回報。因此公司(或者個人)會買地的第二個原因較為實在,便是作發展用途。擁有地皮後,便是一名虛擬地主:若土地以個人名義持有,便可以成為個人在Metaverse的家,展現在Metaverse的持有物,邀請朋友來遊玩等等。若是公司或發展商購買,則可當作商業或教育用途:例如綜合建設,市集,限定店等。另外當作公司虛擬本部,作為工作及提供服務場所的公司,亦不在少數(尤其是Web3.0轉型公司)。元宇宙的蘊含的可能性,的確非常接近無限。

3. 人們為什麼要買虛擬土地?
眾多大公司及投資者將目光放到虛擬土地,令不少人疑惑元宇宙地皮的吸引力。畢竟至目前為止,一般人都甚少到訪過元宇宙,或想過購買虛擬物業。因此,我們需要先了解商家買這些土地的原因:投資,以及發展。
先說說爭議性較大的第一個原因:投資。誠然,NFT的熱潮爆發之初,前所未見的升勢,令不少人認為元宇宙的市場充斥以短期圖利為目標的投資者,市場過熱。但虛擬土地發展需時,較大部分的投資者也是看好市場的長遠發展多於短期利潤的長線投資者。如福布斯報道所述,投資者都是相信虛擬土地會有更多人加入,未來的價值會更高,才選擇投放金錢,市場的成熟程度更見有虛擬土地「放租」的情況,足見其發展已達一定程度。
但是投資畢竟是投資,無辦法確保回報。因此公司(或者個人)會買地的第二個原因較為實在,便是作發展用途。擁有地皮後,便是一名虛擬地主:若土地以個人名義持有,便可以成為個人在Metaverse的家,展現在Metaverse的持有物,邀請朋友來遊玩等等。若是公司或發展商購買,則可當作商業或教育用途:例如綜合建設,市集,限定店等。另外當作公司虛擬本部,作為工作及提供服務場所的公司,亦不在少數(尤其是Web3.0轉型公司)。元宇宙的蘊含的可能性,的確非常接近無限。
4. 虛擬土地兩大家:Decentraland與The Sandbox
說到虛擬土地,便不得不介紹目前最受歡迎的兩間虛擬土地公司:Decentraland與The Sandbox。同為虛擬土地平台,Decentraland自2020年2月起向公眾開放、The Sandbox則於2021年11起首次公測。從新世界主席鄭志剛、到殿堂級饒舌歌手Snoop Dogg、再到華納兄弟等國際企業,都是這兩個Metaverse世界的地主。到底為什麼這兩間公司最受歡迎?
讓我們看看這兩大公司的共同特色。首先,除遊戲元素外,兩間公司都尤其把房地產經營作為業務重點。大部分的虛擬土地都是基於遊戲世界而再作建設:例如Axie Infinity的虛擬土地,配合遊戲的貨幣生態來運作,難以說服公司建立設施和服務。反之,Decentraland與The Sandbox的運行模式和真的有如現實的房地產公司,以土地發展、建設、完善基本功能為重。因此,公司選擇這兩個平台作為發展Metaverse的基地,都是自然的選擇。另外,他們的虛擬土地和虛擬人像(avatar)設計亦以靈活為重點,令世界不會過於單一。無論進駐他們世界的是獨立遊戲發展商,抑或聞名遐邇的投資銀行,都能找到合適的風格。土地用途亦是同理:無論是想設計遊戲、開虛擬office、舉辦展覽還是作私人用途,Decentraland與The Sandbox的資源都能作出配合,建構出靈活及完成度高的世界。 最後,Decentraland與The Sandbox的宣傳及投資策略慎密,亦開啟了他們的知名度。兩者都深諳虛擬土地的吸引力,才得以配合公司策略發展,成為虛擬土地界知名度最高的兩個平台。
5. 總結:到頭來,虛擬土地的吸引力是什麼?
承接上段,到底是什麼使然,才令虛擬土地擁有如此獨特的吸引力?從科技以言,Metaverse及虛擬土地象徵了新時代的社群建立方式。能在虛擬世界聊天、購物、開會,都令網民對虛擬土地有更多的認識,從而帶來更多人和流量。 另外,名人效應為虛擬土地帶來的關注亦是一大因素。The Sandbox的母公司,Animoca Brands的共同創辦人蕭逸就曾說「The Sandbox 有價值的原因不在於一格格地,而在於業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們,都在這裏建立東西。」當最熟悉的歌手、明星和科技龍頭公司都在探索、發展元宇宙的世界,或是身邊的朋友都在考慮購入虛擬土地,躍躍欲試時,隨之而吸引,加入探索的行列亦不在少數。總的而言,虛擬土地為何吸引,一是Web3.0科技對未來的承諾,二是名人效應,各自都佔了很大的部分。